QNAP NAS

QNAP online resources collection

Image
QNAP is the famous private cloud solution provider, the main product is NAS (Network attach Storage), this article collect QNAP online resources and help QNAPer / NAS beginner quickly know how to select NAS and find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if any suggestion website, welcome to comment and share with us. QNAP website  https://www.qnap.com/en/ Topic include NAS, Oper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Tutorial / FAQ , Forum and Customer Service.

施振榮:當同行向你討教時要不要幫助對手?

 施振榮:當同行向你討教時要不要幫助對手? 

2013 年 12 月 25 日 來源:環球企業家

 編者按:科技業驟變無常,永續經營的秘訣在於閃避管理盲區—過度的資本主義、人性的貪婪、對利潤過度追求、猜忌、保密、獨裁…… 三度出山的“臺灣 IT 教父”將以怎樣的處世哲學重振宏碁。



 無論財富、權勢榜單如何變換,在臺灣商界,以下四人已無需再排座次。他們是王永慶、張忠謀、郭台銘、施振榮。四人中,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最早完成交接班,這讓他獲得了難得的自由。此外,施對企業的放權亦最為徹底—這在崇尚集權、“家天下”的華人世界堪稱孤本。就門徒而言,施的門徒亦是最多的。  他是全球 IT 界地位顯赫的“ABW 家族”(宏碁 acer、明基 BenQ 和緯創 wistron 的縮寫)的締造者,是“宏碁外線”的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精英電腦創始人陳漢清、采鈺科技董事長蔡國智等人的精神導師。關於其影響力,用追隨施三十年的宏碁中國區總裁林顯郎的話說:“如今有多少叱吒風雲的臺灣 IT 公司,當年都是喝著宏碁的奶水長大的。”在內地,聯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對其推崇備至,施所著《再造宏碁》被柳奉為管理聖經,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亦曾向其討教。  困局自白手起家創辦宏碁的 37 年間,施振榮已經歷過太多次 PC 產業變革,其中最為傳奇的是 1992 年、2000 年
兩次成功地“再造宏碁”,2004 年,他將宏碁集團一分為三,並藉此完美謝幕。  九年後,施振榮再度歸來,但宏碁已深陷類似《侏羅紀公園》式的窘境,用查理斯˙達爾文在《進化論》裡的
描述更為正確:要麼適應快速進化的環境,要麼滅絕。它的業績不能再糟了—宏碁位居全球第四且徘徊不前,僅第 三季度淨虧損就達 4.422 億美元。其 PC 市場的份額已降至 8.3%,而上年這個數字還為 11.4%。對比之下,聯想則已連續兩個季度蟬聯全球第一大電腦廠商,市場份額高達 17.7%,單季盈利 2.2 億美元,同比增長 36%。  頹勢引發了巨大的人事動盪,亦打亂了施振榮原本愜意的退休生活。11 月 5 日,宏碁董事長兼 CEO 王振堂表示,將於 2014 年 1 月和 6 月分別卸任 CEO 和董事長兩項職務,總裁翁建仁將接替 CEO 一職。施振榮則重新出山,以變革委員會召集人的身份回歸宏碁。兩周之後,再度生變。11 月 21 日,宏碁宣佈王振堂、翁建仁雙雙請辭,施振榮不得不接任宏碁董事長、總裁的職務。

 在臺灣科技業,類似的危機舉目皆是。不僅是 PC、智慧手機,在晶片、面板、代工等領域,原本享譽全球的臺灣科技業亦頹勢漸顯。這或預示著以往臺灣科技業簡單模式的破滅—找到一個產品、以更低的成本製造出來,尋獲大筆訂單,實現規模優勢,然後再尋找另一個產品重複上述過程。  但隨著平板電腦、手機和超級本的崛起,宏碁已然落後。此外,其股價亦遭腰斬,之前耗費重金所購Gateway、Packard Bell 等已購資產價值亦大幅下跌。面對疲弱的需求,宏碁管理層仍在追逐規模還是利潤之間猶豫不決,管理危機由此全面爆發。

 對於這一切,施振榮早已榮辱不驚。如何拯救宏碁?在造訪大陸臨上飛機前,施振榮專門錄製了 5 分鐘視頻,宣告其變革策略。“改變宏碁無非三點:一是堅持王道思維,二是東西方管理文化雙融,三是要有殺手級的產品,要有創新的產品,要有新的視野。”施對《環球企業家》說。
 這已是他第三次重出江湖。宏碁第一次浴火重生始於 1988 年,當時它正進入全盛時期,但隨著康柏等巨頭大幅降價,繁榮轉瞬即逝。施振榮則採取“速食店模式”應對,即在各地組裝電腦,用正規軍和新廠商對決。他首先花費一年多時間與下屬討論變革,之後又花費一年時間令宏碁步入正軌。

 1998 年,宏碁危機再現。當時,它重金投資生產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德碁半導體虧損嚴重,被迫轉售給台積電。此外,宏碁在美國市場巨虧,多次換將亦無濟於事。內憂外患之下,施振榮被迫第二次再造宏碁。2000 年,施振榮大刀闊斧將自有品牌和代工兩項業務分割獨立,並另立明基(BenQ)品牌,生產顯示器的達和聯友則併入友達,電源系統部分則由鴻海並購,晶片設計業務被出售給聯發技。   兩次出擊,施振榮均全身而退。蛻變之後的宏碁一度逼近全球 PC 王座。2008 年,宏碁以 7.1 億美元收購美國 PC 廠商 Gateway,其市場份額高居全球第三。2009 年,其營收同比增長 25%,創下 179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出貨量增長 29%,遠超 5.2%的行業平均增長率。2010 年第三季度,宏碁 PC 出貨量達 1165 萬台,取得了全球 13%
的佔有率,名列第二。而全球最大 PC 品牌惠普市場佔有率為 17.6%。這是宏碁距離登頂最近的一次。  這得益於消費型筆記本爆發式增長—2009 年,筆記本一度占其 3850 萬台出貨量的 80%。宏碁利用消費市場對企業級市場、筆記本市場對桌上型電腦市場的超越,以高性價比的產品攻城掠地。最完美的注腳莫過於是上網本。其“夠用就好”的理念與施振榮提出的“價格便宜、功能很好、傻瓜模式”的 PC 趨勢甚為契合,加上一貫以規模獲得的成本優勢、低利潤率下的價格優勢、反應敏捷的速度優勢,宏碁借機上位不足為奇。

 但危機就此埋下。面對全球不景氣的 PC 業以及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固守 PC 領域,向移動互聯轉型、戰略並不明晰、且執行緩慢的宏碁很快掉隊。早在 2008 年,它就曾以 60 億新臺幣並購了倚天手機,數年過去,其手機業務仍在試水,平板業務亦未見起色。

 宏碁之敗在於路徑依賴。它屢試不爽的經典套路在於,對一個開創性產品的推出迅速(儘管不一定是第一個)做出反應,然後通過生產更便宜的優質同類產品,來奪取市場份額。例如紅極一時的上網本,市場即由華碩最先發掘,但最大贏家卻是佔據三分之一江山的宏碁。跟隨策略令宏碁受益匪淺—它規避了先行者的風險,但通過大批量生產創造出了規模效益,而這通常令其能夠推出更多性能更好、但價格更便宜的機型。

 前宏碁首席執行官蔣凡可˙蘭奇(Gianfranco Lanci)曾將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蘭奇為其設置了“激進的出貨量目標”,並認定只要總體市場仍在增長,上述策略就會奏效—壓低產品價格,實現更大的銷量和收入,而規模優勢也能説明其從供應商那裡爭取到更低的採購價格。

 但隨著歐美市場消費乏力,以及平板電腦蠶食個人電腦市場,上網本市場的輝煌難續,實現激進銷售目標的壓力變得空前之大。2011 年上半年,僅在歐洲宏碁被迫拋售的電腦就超過 300 萬台,損失約 1.5 億美元。為了沖高 PC 銷量,新興的智慧手機及平板業務亦被迫削減。

 長久以來,宏碁是精于設計與高品質製造的產業跟隨者,但卻不精于創新。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發現,宏碁的研發費用曾連續五年占總營收比重一直徘徊在 0.1%至 0.2%的低水準位置,明顯低於 1.3%至 2.7%的行業平均水準,比起蘋果的 3%更相去甚遠—這意味著宏碁對微笑曲線另一端的研發環節,投入顯得不足。由於將大部分研發業務外包,宏碁對產品掌控力不足,差異化能力亦大大減弱。

 上述策略與蘋果截然相反。後者善於開發極具個性的產品,並對其硬體與軟體竭力加以保護,使其獲得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利潤率,以此實現高增長。宏碁曾一度試圖仿效蘋果模式,並在不削減規模的前提下提高利潤率,但這意味著它必須放棄最擅長的增長模式—以規模效應實現高利潤率。

 不幸的是這一策略最終失敗。除了戰略方向失誤,內訌亦使得宏碁轉型舉步維艱。以肩負宏碁轉型使命的觸控事業群為例,其因各方勢力之爭,最終無果而終。宏碁因此錯失良機。據 IDC 預測,到 2015 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將超過 PC,達到 3.324 億台,而 PC 出貨量將僅有 3.227 億台。  此外,傳統 PC 拐點已至。從 Window 7 開始,作業系統在同時代的 PC 上運行所需要的資源大幅減少。使用者因此可在現有的設備上升級作業系統,而無意願另購新機。這迫使 PC 廠商必須更加注重產品設計與創意,這將促成電腦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試驗時期。宏碁就已決定嘗試不同的方向,其全新一體機將放棄微軟和英特爾(Intel),轉而運行安卓作業系統及德州儀器的晶片。

 有激進者認為 PC 將死,而平板和智慧手機終將一統江湖。施振榮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市場潛力遠未被滿足,而這正是宏碁的發力點—“宏碁的能力是靠 PC 建構起來的,所以我不會放棄 PC。但是 PC 所建立的能力、資源一定要找未來新的舞臺才能創造價值,否則變成英雄無用武之地,被困在這個沒有空間的地方。”  較之于銷量,施振榮認為當下競爭更應該考量利潤率。“PC 行業是傳統行業,原來的 PC 量往上走的時候,整個價值鏈價值空間沒有增長,銷量增加 18%,利潤減少 18%,也是原地踏步”。施說。

 新解
 對於失控,施振榮並不陌生。他曾為此度過人生中最難捱的時光。1988 年,宏碁上市後,現金充裕,在歐美展開大肆收購,施振榮曾授權給當地負責人經營。但內部管理問題頻出,海外負責人並不接受總部的改善意見,還將多位資深宏碁員工排擠出公司。下屬將此問題反映給施時,他不以為然。待施振榮不得不採取“整頓”措施後,公司仍無起色。“施振榮也沒有責怪同仁,他只是默默收拾殘局。”他的妻子葉紫華回憶說。  葉則將失控的緣由,歸結于施振榮過於簡單純粹與相信人性。充分授權的另一面往往是失控。“他有時候太相信人性本善。對於多年共事、有共同企業文化的同仁來說,相信人性本善是對的;但購並而來的公司並未經如此企業文化的薰陶,授權太快的結果,就產生失控。”葉紫華這樣評價施振榮。

 在施振榮的管理理念中,人性本善是最重要的基礎,這部分是其個性使然。“我相信人性本善。”施振榮說。三歲時,施振榮喪父,母親僅靠開一間小雜貨鋪養育施振榮。他從小乖巧聽話,碰到生人甚至不會主動招呼。“上學時,我就靜靜地坐著,很害怕老師點到名,放學回家我就是一個人做功課、讀書。”  另一部分則源自于他曾被老闆懷疑過的經歷。創業前,在榮泰工作,順境之時,上司對其非常信任。但業績不佳時,上司竟當面質疑他採購物料的價格偏高,這一度令他萌生去意。施振榮因此喜歡與下屬將心比心,也更樂於照顧員工利益。

 施振榮亦認為利他才能利己,這是他和西方管理者最大的不同。“我想我和一般人眼中的英雄不一樣,我的領導哲學是相信人性,充分授權。我想這可能和我是獨子有關,因為沒有手足幫忙,所以要學習先把自身利益放下,在成就別人後,別人也會願意回頭幫忙,我發現從利他出發,反而獲得更多。” 施振榮說。  宏碁前董事長王振堂如此評價施:“施振榮是個博愛且樂於分享的人,他一向認為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就算他的寶貴經驗被競爭對手拿去用,也毫無保留。”對於“毫無保留”,宏碁大中華區總裁林顯郎深有體會。1998 年,他曾親自安排了施與柳傳志、張瑞敏的會面。“在和柳先生、張先生談的時候,施先生什麼都教人家。我們後來就
和施先生講,施先生,你在教敵人,這不好吧,您那麼好的功力、那麼好的經驗,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去闖一闖呢?”林顯郎說。事後,林顯郎甚至有些責備施振榮。“你什麼都教人家,以後我們怎麼競爭?”

 施的回答至今令林顯郎感慨不已。施說:“我們華人以前做事是苦命的,都是做勞工,到海外也是幫人家造鐵路、造馬路、賺苦力。華人有這麼大的市場,卻沒有出過很好的品牌公司。你們不要那麼小心眼,今天人家還要請教我,代表我還是有一點學問,有一點經驗,哪一天人家不請教我的時候,就會反過來了。”  這種人格魅力亦感染著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儘管在 1994 年,施崇棠離開宏碁加盟華碩,但施崇棠仍將施振榮視作自己的精神導師。“施振榮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他很有規矩,格局也大。他讓我相信人可以有夢想。”

施崇棠告訴《環球企業家》。他回憶稱 1979 年加入宏碁時候,他曾考慮是否要加盟大公司,當時宏碁只是籍籍無名的小廠。施振榮告訴施崇棠,去大公司會比較限制在某一個方面,而小公司可能就什麼都要做,五臟俱全。之後,施崇棠加盟宏碁。這個決定改變了施崇棠的一生。  從施振榮的眼神中你看不到權勢感,更多的是工程師的內斂和沉穩。他並非一個樂於表現出自己在商業方面擁有異常洞見的人。對於多數問題,他的回答簡單質樸,似乎更願談論自己對中國人思維、價值觀、行事習慣的思考。“施振榮害羞、木訥、不善交際,既不耀眼,也沒有什麼雄心壯志。若說能從什麼細微之處看出他經營的潛力,應該說是他特殊的思考與學習能力。”葉紫華說。

 這種個性令施振榮行事縝密,頗善反思。例如第一次改造宏碁耗時三年,施竟將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完成。1989 年他首先將宏碁改成多利潤中心,精簡規模、調整結構。在完成第一階段後,1992 年他才開始修正運營模式,採取分散式管理,發展出創新低額管理構架和經營哲學。

 施振榮的學習路徑頗為不同—參加會議是其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舉例來說,施振榮經常參加各類政商會議,臺灣人常嘲諷此類活動為“大拜拜”,因為言不及義的客套話常耗費大量時間,多數人常常會半途退席,或心不在焉。但施振榮一貫的態度都是專心聽取,他總能從平淡無奇的對話當中獲取收穫。他曾說:“就算別人的意見都不可取,起碼也能學到如何避免犯相同的毛病,否則呆坐著也是浪費時間。”

 開會時,他通常並不先發言,而是先讓下屬充分表達意見後,才提出自己的看法,若下屬想法與其並不相同,堅持以自己的方案行事,他也會尊重下屬,讓其放手一搏。在還未全盤瞭解之前,他從不妄下結論。遇到問題,通常他會讓下屬先自行協調,因此有些人抱怨其不夠決斷。

 但施振榮何以成為施振榮?或在於一種獨特的由內而外的個人修為。這正是施振榮的成功秘密所在—一種工程師精神和企業家責任的融合。但施更樂於將其歸結為“王道精神”,即平衡利益相關者關心的利益。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員工、消費者、股東、上游供應商、經銷商通路,整個社會,甚至是它所生存的環境。

 “王道精神”最難實現的一點是什麼?施振榮的答案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人的自私。”在施看來,人的出發點是為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若要達到最好的“利己”, “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價值則是“王道精神”的核心所在,而企業競爭的關鍵在於如何以相對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為此,施振榮認為必須規避中西方的管理盲點,因為“再強也強不過最弱的一環”。在他看來,西方管理方法的盲點,在於基於過度的資本主義,無法防止人性的貪婪,在財務壓力之下對利潤過度追求,而造成企業和管理層目光短淺,熱衷冒險冒進。而中國管理模式的盲點在於猜疑,陌生人往往得不到信任;二是保密,師父總會留一手,企業不願花費資源培養員工;三是獨裁,許多企業的管理層經營者,都傾向于把權力都抓在自己的手裡,缺少公共決策的基因,往往造成“家天下”的局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楊國安教授認為,當下宏碁的困局正是上述盲點所致。例如原有管理團隊偏向職業經理人的心態,看重短期利益和股價,導致宏碁收購倚天后,並沒有把移動互聯產品放到重要產品序列,宏碁因此錯失良機。“宏碁要擁抱移動互聯大潮,只有施振榮才有足夠勇氣引領宏碁劇變。另外,他在宏碁也有足夠大威望。”楊國安對《環球企業家》說。在楊看來,創始人的出山對宏碁的長遠轉型有先天優勢。

 施振榮將宏碁失利的原因概況為“創造價值不足,共創價值的機制也不是很理想,所以自然就沒有辦法跟人家競爭。”為了改善這一點,他最常問宏碁的合作夥伴以下三個問題—合作愉快嗎?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雙方有沒有共創價值的機制?當下,施振榮認為宏碁急需在“人文創新”方面發力。

 擺在施振榮面前的路徑選擇並不多,要麼如惠普和戴爾放棄 PC 主業,主攻企業 IT 服務市場,要麼如聯想,保衛 PC 根基之時,轉型 PC+,走移動互聯網路線。但長久以來,宏碁的優勢在於消費級市場,而非企業市場,走惠普、戴爾之路頗為艱難,唯一的出路在於移動互聯業務,宏碁必須整合資源和精力,發展此前荒廢的平板及手機業務。

 楊國安認為,改造宏碁的最大阻力或是施振榮的健康。“施振榮頭腦足夠清醒,可他心臟裡已經有很多支架,面對宏碁如此劇變,我擔心他有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撐得住。”楊國安感慨地說。另一大阻力在於 PC 時代是技術導向產業,移動互聯則是使用者需求導向,突破 PC 思路對宏碁並不容易。”“好在施先生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楊國安說。

 施振榮該如何突破自我?在他看來,企業最容易遇到,也是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在於,領導者無法突破原有的思考模式。“變革之前要換腦袋,人不同,腦袋就不同。面對新的需求,思維一定要調整,IBM 就是換了一個賣餅乾的人才起死回生,不換腦袋是不行的。”施振榮對《環球企業家》感慨地說。

 GE:如何快速發現一個企業存在的問題? 

 施振榮:我會問它,你相對創造的價值跟競爭者比較是什麼?要創造這個價值,你和你的利害相關者的平衡機制是什麼?問這兩個問題,其實也是在尋找答案,為什麼競爭不過人家?若創造價值不足,共創價值的機制也不理想,自然就無法競爭。

 GE:就現在而言,您認為宏碁的問題是什麼? 

 施振榮:很明顯我們創造的價值不夠,整個利益相關者的平衡機制也不夠,組織內和生態間的利益平衡也有問題,我發現有很多問題。

 GE:您是怎麼發現的? 

 施振榮:很多人的反映。我們有沒有照顧到消費者的利益,有沒有考慮到客觀環境。大家需要的是什麼?現在整個生態已不同,所有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消費者有很大變化,你就要檢討怎樣重新定位要創造的價值,如何架構一個利害相關者生態系統。

我一直在討論六個面向,即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現在/未來,一般人一定是直接、有形、現在為主,但公司要建構最間接、無形、未來的價值,KPI 就要配合。我們的 KPI 都是以短期、直接、有形為目標,整個組織文化也是價值半盲文化。人本來就是半盲的,整個機制也半盲,因此不能創造足夠的價值。

 GE:在會見員工、供應商、管道商時,您最喜歡問的問題是什麼? 

 施振榮:合作愉快嗎?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有沒有共創價值的機制?現在所建構的機制能否長期共贏?產業變化了,不是你能夠操縱的,應該反思、求助自我,調整自己。如果不檢討自己,不重新調整創造價值和利益平衡的定位,問題永遠無解。

 GE:回顧過去,你認為自己形成企業管理理念和方法最重要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施振榮:我退休以後的五年才是很重要的,因為你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廣,才能掌握問題要點。社會是非常非常複雜的,我交了很多學費,才從中學習到什麼才是價值,什麼樣的利益才是平衡的。四十年來,我歷練了很多,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不斷累積自己的經驗,才形成一個能化繁為簡、命中問題的核心辦法。對症下藥,這都是永無止境的。

 GE:退休之後,您覺得自己最大的進步是什麼? 

 施振榮:我的視野更廣了,比如擔任臺灣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我以前是忙,而且也沒有藝術細胞,但又覺得藝術是社會很重要的軟實力,未來整個人的幸福生活、優質生活都仰仗這些元素。以往這些元素最理想的呈現方式是科技,但未來要更多文化、藝術等感性元素。要改變一個生態、一個文化,至少要一二十年,但我感覺它正在一點一滴慢慢在變化。

退休之後,我沒有任何包袱,全心全意學習,思考的是整個臺灣的長期競爭力以及如何發掘競爭力。培養新核心能力需要有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不是錢丟進去就能行的,而要有文化機制才能培養,所以我提出要從科技創新到人文創新。科技是基礎,要在其上加人文及人性的需求,要有洞察力才能創新。

 GE:新的思考對於宏碁的未來有哪些幫助? 

 施振榮:宏碁要有長遠思維,它有很好的基礎,但要提升則與人文創新有關,我對這方面的理解比一般人要深。到目前來講,我自認為大概方向是抓住了,但實質上很多人不曉得怎麼做,因為可能成本太高,但我是在做,退休以後每天都在做。  我有一個基金會叫華人市場研發中心,題目是把握華人未來幸福生活的趨勢與需求。有了這個東西,宏碁未來的發展能量就不會有所偏差。過去亞洲對美國的貢獻很多,做最便宜、最好的東西讓他們去享受。為什麼不是為我們自己的幸福生活、優質生活而努力呢?這是我在思考的一些點。

我喜歡好高騖遠,因為站得高能看得遠一點,但是我又絕對務實,現在務實,才能一步一步走路不浪費,所以一定要站高望遠。要長期積累,同時解決短期的問題,務實就一定要面對它。

 GE:作為實戰派,你認為在現實商業世界中,實踐王道精神最難的是什麼? 

 施振榮:人的盲點,人的盲點是為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其實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我要創造價值,不會只重視顯性的價值,一定要同時考慮、創造隱性價值,這樣最後的總價值是最高。你的目標是短期還是長期的?是短期的利己還是長期的利己?實踐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人的自私。

 GE:這是無法避免的,怎麼從機制上解決這個問題? 

 施振榮:第一是領導人要先忘我無私,第二要建立機制面對人性,只有充分溝通,才能讓盲點不會那麼顯現,但又不能不滿足人的需求,沒有利己就不會利他,沒有顯性價值就不會考慮隱性價值。你做的要跟你想的一致,社會上有很多人言行不一致。

 GE:你是如何識人的? 

 施振榮:長期觀察。

 GE:如何觀察? 

 施振榮:要看時間,他的理念、思維如何。比如有些人看短,而我看長,我就把短視的人用在某一個短的場合,但如果要可持續發展,我就一定要找有遠見的人。誠信是最重要的,有領導能力的人往往願意開放心胸,有很好的溝通能力,這些都是基本的。面對變換,你必須有這樣的個性特質。如何發現?觀其言行,尤其看他在緊要關頭,或者不經意時的表現,看他的思維和行為如何。

 GE:您建立了哪些具體機制來預防短期利益的行為? 

 施振榮:現在宏碁受到西方管理文化、資本主義投資利益最大化的影響,在我沒有退休的時候,這是可以控制住的。以前我相信人性本善,在打破一盤散沙、自留一手、中央集權方面做過一些努力,但那是在我可以控制的環境中,從十個人、一百個人、一千個人慢慢塑造起來傳承下去的。可是現在由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所以我也不能介入影響。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分享,能夠對宏碁有所影響。  宏碁最大挑戰是員工有一半是外國人。我的思維在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人群中會有所抵觸,宏碁很多市場是在海外,歐美約占三分之二。我講的都不是主流文化,但希望能變成未來的主流文化。現在很多機制的建立受到外界主流文化的影響,要求有短期目標,職業經理人有來自華爾街的壓力、股價的壓力,但我不認為這是最有效的。

 GE:困境的原因是職業經理人無法繼承你的管理精髓?還是他們更重視短期利益所致? 

 施振榮:我創業的第一天也把自己定位是專業經理人,但不是職業經理人,因為我要慢慢有效地創造價值,這一定要專業,所以我定位為專業經理人,我可以左手委託給右手來經營,但一定要專業化。但職業經理人因為有業績壓力,經常會不知不覺產生偏差,這會影響長期價值的創造,實際就是不王道,利益不平衡。

 GE:很多廠商都在從 PC 轉向移動互聯,聯想做的還不錯,宏碁有無類似的計畫? 

 施振榮:經營就是要大趨勢,在那個大趨勢之下創造消費者要的價值,在趨勢生態中,建構新的利益平衡機制。  移動互聯是大趨勢,不順應大趨勢做事是事倍功半,但是你要想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式,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不同,我一定要與眾不同。我去美國從來不用美國思維打仗,我到歐洲和中國內地也要找獨特的辦法。我的勝利方程式是一定差一點點以上,這就是不一樣,“me too is not my style”,否則我們打不過別人。我到大陸跟聯想打仗,不用不同的方法一定輸。

 GE:從傳統 PC 產業來看,在 CPU 和作業系統之外,宏碁有沒有可能去建立另外一種話語權?您的思考是什麼? 

 施振榮:這個問題我從 1991 年就開始想了。我覺得生態不應該是有人壟斷,今天很明顯,已經從一個生態變成三個生態了,Windows 變成 iOS 和安卓,這個生態已經個無所不在了。這個大方向我不是沒有考慮過,1996 年,我就提出專用電腦的概念,2001 年,我提出微巨服務的概念,其實就是雲端。今天的趨勢就是手機和平板電腦,這就是大方向。整個大方向對了,剩下的就是如何整合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如何建立共贏的生態。

 GE:在全球範圍內,在某個產業真正能夠建立遊戲規則的華人公司不多,很多公司大而不強,都沒有強到能夠建立規則的地步,是什麼導致了這一點? 

 施振榮:台積電和華為是了不起的。台積電是新的生意模式,因為掌握了新的技術,規模就能不斷成長,有了規模以後就能夠不斷的創新,精益求精。它能用平臺創造價值,憑藉規模再實現技術領先。華為依託大陸市場,有大的市場規模和充裕的研發能力,技術也領先,價格又低,所以它自然發展起來了。 宏碁只要有規模,技術不輸給人家,長時間的資源投入就能慢慢跟上。在下一波浪潮中,宏碁的科技平臺裡要加上人文—過去在這方面,我們都是跟著人家走。技術比較死,但創新的物件卻是活的人,人是在不斷變化的,需求不斷在變化。宏碁會優先服務好華人市場,對這個市場的瞭解也比較深入,人文的東西慢慢建立後,贏的機會就會很大。要具備搭建無形機制、無形文化的能力,能做到這一點,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只是時間問題。

 GE:反觀韓國三星和臺灣威盛,這兩家公司都試圖在 PC 產業核心零部件領域有所建樹,為什麼三星成功了,威盛反而不是那麼成功?您的思考是什麼? 

 施振榮:威盛與英特爾競爭 CPU,它在專利技術方面遠遠落後,因此沒有辦法掌握主導權。三星的突破點是不一樣的,第一,它把技術上當做突破點。第二,它有 DRAM 和 LCD 這樣的殺手級產品,也投入了足夠的資源,因此就達到了現在的規模。如此之後,三星的形象馬上提升了。在歐美人的觀念中,韓國製造變成了全球領先,而且這種不是一次性領先,而是每半年、一年就來一次,三星因此品牌獲益。韓國政府也功不可沒,它確定 CDMA 作為通訊技術平臺,這個平臺最初只有美國在用,韓國卻能正確地積累這一平臺裡的領先技術,先打入美國,然
後再將其嫁接到 GSM,再在此基礎上伴隨 3G 一路發展。我認為在現在互聯網的生態裡,大陸已有新的創新模式,它有足夠的經濟規模,創新能力也夠,消費者的滿意度也很高,甚至比美國本土的服務更有效,整個產業環境已經變了,要利用這一局面。

 GE:在一家公司的生死存亡之際,如何發現癥結,扭轉士氣,推進執行,您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施振榮:第一,世界怎麼變要描述清楚—客觀環境是怎麼變?到底為什麼沒有辦法創造價值?面對變化,方向有沒有問題?從上述角度,你要通過不斷的溝通,形成一個共識。變革大方向大家要取得共識,而且要做痛苦的決定。不變肯定是坐以待斃,變了,也沒有絕對的把握,但是我要說服他們的是,如果抓住王道的思維,創造價值利益平衡的機制,若全心全力,方向是錯不了的,只是需要時間和團隊的努力。

我的個性很簡單,我是主帥,要帶著大家往前沖,但是沖之前,我要回頭看有沒有人跟。如果不跟的話,我不會自己去死的,大家要在一起,是不會死的。方向沒有錯,力量又那麼大,只是困難度很高,克服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GE:重返宏碁後,你做出了哪些重要的決定? 

 施振榮:我告訴同仁,第一,當然要有王道思維,第二,要有好的組織文化,尤其是東西文化的雙融,要實現專業管理文化和創業文化的雙贏,要達到全球化持續發展,就要再創業。三是要有殺手級的創新產品,要有新的視野。 還有很多人事佈局和戰略調整等著我。以前,大家都沒有好好思考,天天都是短期壓力,每天忙,但很多東西沒有沉澱下來,思維方法往往不得要領的,所以我現在做的就是從文化、機制方面再思考,究竟什麼是未來所需要的。

 GE:宏碁變革過程中,你認為最容易遇到也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是什麼?  

 施振榮:改變舊的思考模式,所以在談變革前要換腦袋。人不同,腦袋就不同,面對新需求,思維一定要調整。我過去就不斷換自己的腦袋,退休後還在不斷學習,視野因此才更開闊。
 很多人說我的腦袋是 PC 的腦袋。老實說,二十年前,我就已經突破 PC 的腦袋了,我甚至有一句話傷了同仁的心,我說 PC 是傳統產業。有的同仁好不容易才進公司,我卻這麼說,他們就不高興了,說你怎麼這樣講?但我不會說 PC 已死,PC 是一個基礎,但這個基礎你不能永遠依賴它。宏碁的能力是靠 PC 建構起來的,所以我不會放棄 PC,但 PC 的舞臺容納不了宏碁這麼多的資源,一定要找到未來新的舞臺,宏碁才能繼續創造價值,否則會英雄無用武之地,困在原地。例如 PC 銷量往上走的時候,整個價值鏈價值空間卻沒有增長,銷量增加 18%,利潤減
少 18%,還是原地踏步。  新的平板、手機創造了新價值,PC 的舊價值空間又被壓縮了,那麼你為什麼不把原來的核心能力轉移到新的領域?很多人在舊有生態中已習慣用舊方法創造價值,但大方向和目標改變了,你過去的那些核心能力只有在新
舞臺才能繼續創造價值。

 GE:但在平板和手機領域,蘋果、三星幾乎已壟斷了絕大多數利益。但當宏碁進入尚未立足之時,他們很容易採用降價策略打壓,你怎麼殺出一條血路? 

 施振榮:第一,如果它有能力降價,又可以滿足利益相關者,比如華爾街、員工、供應商等,如果這個利益機制能夠平衡的話,它們當然可以繼續壟斷。我也謝謝蘋果替整個 PC 業開拓了一條新路,即平板之路,而三星在這條路上已經挖出一塊自留地。 假設市場需要,一個容易使用、價格低很多、App 又能夠產生收益的新產品平臺,蘋果能突然滿足 10 億台的市場需求嗎?它的子彈打到第三世界,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嗎?多元社會,比如第三世界所需要的東西,誰來替它服務?這些空間還是很大的。

 GE:很多公司興衰變換只在一瞬間,大盛之後即大衰,如何避免類似的命運?  

 施振榮:要有危機意識,一定要看整個宏觀環境怎麼變。不要自大,自己衝昏頭腦。面對變革時要下定決心拋開舒適圈,如果不及時拋開,變革就來不及了。比如,柯達為了保護膠片方面的既得利益,就遲遲不願意改變,最後它甚至從摩托羅拉找來電子背景極強的新 CEO 扭轉這一切,但最終卻沒轉過來。創業的文化與專業的文化是衝突的,全世界皆然。IBM 就是換了一個賣餅乾的人,才起死回生,不換腦袋是不行的。

林顯郎:使命感在支撐他 在宏碁中國區總裁林顯郎眼中,究竟是什麼造就了施振榮?
 1983 年,我加入宏碁時,它只是僅 200 人的小公司。施振榮面試時問我:“為什麼離開 5000 人的大公司,選擇宏碁?”我說:“我認為宏碁比較有前途”。面試時,他一直講宏碁的幾個創始人都是念工科的,不懂做生意。而想要找一個能夠幫助他建立、管理管道商的人,而我正合適。我就這樣加入了宏碁。 我跟隨施振榮已長達三十年,他的魅力來自于真誠和豁達。他不會誇大其詞,也不會拐彎抹角,沒見他有過害人之心。剛創業的時候,他擁有宏碁一半的股票,後來他把股份分享給員工,高階員工、低階員工人人有份,他讓員工用最基礎的價格購買,到最後他個人只占六七個百分點。如此行事的原因在於,他堅信永續經營才是公司最大的價值。這些可貴的人格特質,每個人都可以學一點,但是學不到施先生的程度,因為他做事從不是偽裝
出來的—要偽裝可能只能維持一年半載,但是偽裝三十年是不可能的。

 施先生用錯人的時候就講一句話,“拿錢交學費”,他也曾經自認為用錯過幾個人。可是,不管用對人或者用錯人,施先生從不會急言令色,讓人家很難下臺。 作為董事長,他能夠聽進去別人的意見,這很難得。有一次,我們在談一個行銷概念,施先生擔當主席,給大家講產品研發理念,他寫了滿滿一白板,一條條解釋。有個剛來宏碁的工程師,一直批評施先生這一點有問題,那一點不對,還拿起板擦,把白板上的東西都擦光了,我們當時都嚇了一跳。但是施先生沒有生氣,他說:“我講得不對,你寫給我看看。”那個工程師也很勇敢,就寫了一個白板,寫得滿滿的。最後,這個工程師的理念至少被用了 70%以上,施先生的理念只用了 20%。我很佩服他的胸襟。

 1998 年,我前往內地工作。施先生每年都會跟經銷商聊,他認為做 IT 產業領導者的特質就是要勇敢面對客戶和供應商。供應商通常給你的是“笑臉”,經銷商給你的往往是“臭臉”。施先生甚至有時候會被經銷商罵:“你的產 品品質又不好了,又沒賺錢了”,但他身居高位卻有平常心和勇氣面對。1999 至 2004 年,我在中國辦經銷商大會,他每次必來,如果 500 個人經銷商來,他可以走進 50 桌,逐一招呼敬酒,我覺得在他那麼高位,這樣的舉動很不尋常。

 共事這麼多年,我發現每次當他決定出手重振亂局時,他都非常清楚各方面的問題。例如宏碁第二次再造是從 2000 到 2002 年,當時已決定將製造和品牌分開,我是改革七人小組裡的一員。這次再造很困難, 2002 年宏碁已經很大了,而且要把原來的業務一分為二,就像分連體嬰兒,一個小孩子要剖成兩半,心臟各一半,很多人決定根本活不了。

 當時,我們兩派人一直爭執不休,兩邊都覺得不公平,做製造的緯創那邊一直覺得不公平,覺得資產分得太少,而品牌的人也說自己沒分到什麼。施先生開玩笑說,“我已經主持這個會議幾次了,公司已經變成這樣了,你也從我身上榨不到錢了。” 我們當時的想法是,施先生要給緯創很多有形資產,比如土地、廠房等等統統給它,而Acer 這邊什麼有形資產卻都沒有,我們做品牌的覺得不公平。施先生說,我分給你“ACER”四個字母。我們則反駁說四個字有什麼了不起?英文都有 26 個字母!

 施先生沒有獨斷專行,一直試圖說服我們。其實他完全可以自己拍板決定,但是他認為這樣做大家腦子裡還有別的想法,他希望做到的是,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令下屬信服,也最少要達到 70%。有一天,施先生說,我過去25 年投資在“Acer”這幾個字母上的花費總共高達 1500 億台幣,現在光這幾個字母就價值 400 億台幣,我分給緯創廠房的價值哪有你們這麼多?最後,所有人都不再反對。施先生總能在關鍵節點上可以找到問題的重點核心。

 他的另一個特質是接人待物從來“不留一手”,別人請教他問題,他總是傾囊相授,甚至對於競爭對手也是這樣。當年,我曾安排他和柳傳志先生會面,他什麼最好的方法都講,什麼機密都講,以前碰到的困難和教訓他全部都講,連“敵人”,他都可以“不留一手”,教我們自己的員工更加不吝投入。我剛進入宏碁的時候,他是董事長,我才是一個小科長,有時候他看我不懂 PC 產業,就常常搬一個椅子坐在我的桌子旁,跟我講什麼是 CPU,還親自畫圖給我看。

 現在,宏碁陷入困境,他第三次出山再造宏碁,他已經和下屬有過很多討論,據我的觀察,他已經找到至少兩三個非常重要的變革要點。接下來,他需要在短時間內去執行和突破。關於破局的思路,我覺得他腦子已經非常清楚。

我對於施先生此次回歸宏碁期待很高。我的體會是,如果領導人領導了一段時間,基本的思路沒變,而整個外在的環境變了,產業環境也變了,你真的會被淘汰。施先生看問題非常長遠,不變一定等死,變的話會很困難,但終究總還有機會。

面對逆境,他有很強的自信能力。在這個產業,他擁有的經驗、能力令他足夠自信。過去幾次宏碁深陷困境,他的表現都很得力。他克服困境的企圖心也很強,從不願認輸。人生七十古來稀,但他的活力源源不斷,我覺得是使命感在支撐他。(採訪整理 | 本刊記者 楊安琪)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use MongoDB on QNAP NAS ?

How to setup influxDB and Grafana on QNAP NAS ?

QNAP QVR Pro Client user guide

How to use PostgreSQL on QNAP NAS ?

How to setup GPU on QNAP NAS (QTS 4.3.5+)

How to use QNAP IoT solution - QIoT Suite

How to use Home Bridge on QNAP NAS ?

卸任倒數 宏碁突圍再出奇招 不轉型雲端 施振榮:我就是罪人